莘县蔬菜大棚建设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目前蔬菜大棚占地面积37万亩左右,使用年数的限制在20年以上的约5万亩。蔬菜大棚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一般在15—20年,这5万亩的蔬菜大棚就处于‘超龄服役’阶段,大棚设施老化,土壤连作障碍加重,不利于机械化作业,影响大棚生产效率和菜农收益,亟待改造提升。莘县从去年开始推动老旧大棚改造提升,截至目前,全县已完成20年以上老旧大棚改造2.43万亩,涉及十余个镇(街道)。
原先的老旧小拱棚是用水泥柱子和竹竿建的,空间很小,人在里边得弓着背弯着腰干活,看不到太好的发展前途。改造后的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占地6亩,棚长141米,内跨17米,脊高7米,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备、自动卷帘机、轨道车等,后续还可以用上物联网系统,实现更智慧化的管理,通过智能化手段,不仅人更轻松了,而且收入很可观。
除了新型钢结构冬暖式大棚,也有不少菜农选择了建新型钢结构大拱棚。冬暖式大棚一般要东西延长建造,在北面建一个后墙,朝南采光。对于地块是南北向长的,更适合建设南北走向、没有墙体的大拱棚,棚内分东西两侧种菜,实现光照均匀。大拱棚在保温效果上比冬暖式大棚要差一点,但是对于种植黄瓜、圣女果等来说也能满足规定的要求,且大拱棚的土地利用率高,建造成本相对低一些,更符合这部分菜农的实际生产需求。
建什么样的新棚,菜农自主可选;怎么建新棚,各村也因地制宜、灵活推进。一些菜农改造意愿较高、条件成熟的村庄,由村党支部牵头实施连片改造;只有部分菜农愿意改造的,实施“联建联种”改造,由几户联合建造新型高标准大棚,打破单个棚体限制,自发约定各自种植区域,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联合体;对条件不成熟、只愿自我改造的,“一户一策”引导实施分散式自我改造,通过改薄墙体、外置保暖棉被等多种方式,增加棚内使用面积,提高大棚整体亩均效益。
大棚改造的成本和效益,每亩大棚改造费用在5万—8万元,不少菜农可以依靠自身存款或者自筹资金,也有一些菜农存在资金缺口,对此,当地政府积极对接金融机构,提供针对性金融信贷产品。改造提升后的大棚,水肥一体化、自动放风机等设备成为标配,菜农可使用电子设备直接操控风口、卷帘等设施,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,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劳作的辛苦。而且新棚体保温性能好,棚内作物可实现提前定植、提前上市,有着非常明显价格优势。
改造后的大棚无论采光角度、保温性能、生长空间都大大改善,更加有助于瓜果蔬菜的生长,产量和效益都有保障,蔬菜瓜果品质也大幅度提高,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。据初步统计估算,换新大棚亩均收入增加2.5万—3万元,增幅达40%以上。